日系文化書-寶藏巖章
01 寶藏巖歷史斷面

親愛的那人,
你小聲呢喃這段歷史的成形,
故事的刻畫伴隨許多歡顏與淚汗。
「沒有任何歷史該被遺忘,沒有任何斷面不留下傷痛。」
歷史是前人的汗水,太多人不知道背後的辛酸故事。
遷徙後的家,零星建築起,串成情感與痕跡。
時光儘管流逝,卻抹不去每個人心底的回憶。
藤蔓指著牆面的史痕說了段淚滴,
而我們的傳承讓它淬鍊重生。


歷史斷面坐落於景美河堤旁小山丘的寶藏巖,曾經只是一座供奉觀音菩薩的山邊佛寺,也是早期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。由於中國人的建築偏好都是方正平坦,但這裡似乎哪裡有地就往哪裡蓋,因此更顯其特色。
七零年代這裡被默許違建,卻因為九零年代城市發展被迫拆遷。「那年怪手挖到的地方,就是你站在的歷史切口。」曾經身為寶藏巖居民低語著。如今,大部分的居民都已遷離,寶藏巖歷史聚落隸屬在台北市文化局,以「聚落共生」概念引入「寶藏家園」等,將寶藏巖的故事,流傳千古。





02 寶藏巖-寶村柑仔店
親愛的那人,
童年時分,你是否也曾為了零嘴,
滿心喜悅的奔向那充滿情感的柑仔店?

寶藏巖收藏著七零年代的回憶。
踏入其中,就像乘上時光機回到當年的純樸。
往深處尋覓,一間柑仔店外的幾個孩童,正拿著零嘴,奔跑嬉戲著。
純真無邪的笑聲朗朗,勾起許多的童年。
此時的你,輕輕閉上雙眼,以一抹懷念的莞爾,聆聽。

寶村柑仔店坐落於寶藏巖內,建築瀰漫著復古風情。台灣早年,寶藏巖內的雜貨店,是當地居民時常聚集的區域,亦是許多孩童童年的回憶,因此,在近年興建了「寶村柑仔店」,重拾當年的情感與溫度。當年雜貨店即是整個聚落的精神中心,也是寶藏巖最具人情味的地方。如今,居民將當年的情感,寄託於這複古、悠然的「寶村柑仔店」。
店內販售許多零嘴以及飲品,也定期舉辦關懷老人的「吃飽飽活動」。而為了推廣與傳承寶村雜貨店的特色,寶藏巖亦拍攝許多宣傳影片,並且記錄在此地生活的居民的回憶,充滿溫暖。






03 寶藏巖-信箱牆
親愛的那人,
將情感對摺後放入信封,
小心翼翼投入信箱,
寄託著的是我內心身處的聲音。


民國初期閩南家庭遷入,
聚落成形,而懵懂的你,
只對那溫暖、炙熱的人情味著迷。
踏著雀躍的步伐,追隨信鴿,尋覓信箱牆秘境。
你探了探頭,發掘一封封寄託於雙鯉的真摯情感,輕聲念著認真拼湊的字句。在陽光灑落的角落,有隻鴿子嘴裡還叼著下一份感動。
原寶藏巖創建於17世紀,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觀音亭,又稱「觀音巖仔」。今日寶藏巖乃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,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,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。17世紀末,清朝康熙年間打敗明鄭王國統治台灣,閩南人逐漸移民,現今臺北市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閩南移民。
信箱牆坐落於寶藏巖寺廟後方,為早期閩南移居居民聯絡感情的方式之一。排列整齊一致,紅綠相間的色彩,溢出濃濃的復古風味。然而其寄託著居民的情感,不管是對於人、事、物,透過這面牆,傳遞出去。時過境遷,如今寶藏巖居民的信件依然會被送到這裡來,保有當時的情感寄託。





04 自來水博物館
親愛的那人,
點點水滴在陽光下灑落,
和你的笑容相襯。
每一滴水,都經歷了淨水的長征,才與你邂逅。
清風徐徐拂過臉頰,
漫步在巴洛克歐式風情建築,
裡面陳列的舊式儀器,說的卻是日治時代的閒語。
水,是生命的泉源。細水長流、悠游不斷。
到此處相聚,烙下淨水的痕跡後,又是一趟無邊無際的旅途。
一滴水開始流動,啟動了一個世界。
當萬物交頭接耳,水滴又輕巧的滑過、再循環。


「自來水博物館」座落於臺北市公館地區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式樣,平面為長弧型,內部屋架為鋼骨構造,窗格以鐵件鑄造,正立面柱廊採用希臘科林斯式柱,兩側入口為圓頂,具有歐洲古典風情,為一棟巴洛克歐式風情建築。建築本身為日治時期用以抽取新店溪水源之唧筒室。功成身退後,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斥資修護,恢復唧筒室之原貌,並蒐集相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,於室內陳列日據時期使用的抽水機組、操作設備、用水設備等,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,並經內政部正式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自來水博物館除了聞名於其古蹟建築外,其中另外一大特色便是自來水園區有親子戲水區,每年夏天開放戲水,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此處同遊消暑。此外園區內也有自來水與水源保存相關介紹的教育館,並且有生態導覽,讓遊客可以有一趟知識豐富的知性之旅。




05 台灣大學
親愛的那人,
當你放慢步伐,在這日治時代的知識學府裡。
除了書香,你還發現甚麼?
褐色面磚與北投唭哩岸石說著的故事,
是威權統治時刻下的歷史痕跡。
莊嚴的校門,仍惦記著總督府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。
莘莘學子漫步在筆直向陽的椰林大道,水波綠意的瑠公池裡生氣蓬勃。
暫時忘卻竹冊,穿梭於臺灣大學的時光隧道,你沉浸在,更多的發掘中。


國立臺灣大學,簡稱臺大,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、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。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「臺北帝國大學」,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。
日治時期昭和6年所建的臺北帝國大學校門,為約三公尺高的堡壘型建築,由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營繕課設計,建材使用本土所產褐色面磚與北投唭哩岸石,造型樸實,結構精良,因採堡壘形式呈現厚實堅固之感,色彩與校園校舍同為咖啡色系。建築本身除作校門之外,也具管制學生及校內人員之用,威嚴校門中間部分巧妙嵌入面積約數坪的警衛室,左右皆可管制出入,被認為是威權統治象徵。二戰後,臺北帝國大學改為臺灣大學,校門中間的「國立臺灣大學」字樣,是由前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先生所題。


